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已經歷了9個多月,烏克蘭軍民一體展現無比的韌性,而這場戰爭帶給台灣許多啟示,除了持續強化軍事能力外,後備戰力和民防也成為眾人關注焦點。但台灣民防政策的規劃和方向,以及量能都存在相當的疑慮。多位立委、市議員和公民團體於今(13)天邀請了多名學者專家,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代表,在立法院舉辦了「堅實意志守台灣—強化民防公聽會」,討論未來的民防政策方向。總結得出的是,要檢討目前民防系統的架構和層級權限,認同目前的民防訓練時數嚴重不足,須增加民防預算,以及增加民防體系的透明度,讓有保鄉衛國之心的年青人能夠有管道出一己之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和能力,即使遇到戰爭仍然維持生活感。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表示,現時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迫近,民間也動員開辦了不少民防課程,認為政府有必要和民防團體共同釐清各自的權責,以及如何互相配合。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指出,現行法規下民防團體每年的訓練時數僅4小時,加上人員年齡偏大,以及相關預算偏低,都是需要政府立即檢討其支援對策。她又認為,目前民間的互相支援和能量並不弱,有條件轉化為民間防衛力量,「台灣社會已經準備好,應該善用這股力量」,台灣人守護國土的信心,是對抗中國的優勢武器之一, 台灣人可在各自身處的社區協幫,如烏克蘭民眾自發告知俄軍的行蹤,以反制來自俄國傳遞的假消息一樣,這是當前台灣最重要的任務。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則認為,相比起其他民主國家,台灣的民防體系相對落後,並認為民眾的民防概念相對薄弱,「是一個很荒謬的狀況」。她希望國防部表現其專業,讓民間更清楚知道要做怎樣的演練,讓民間如何協助軍隊,並以她從醫20年來的經驗指出,當國家發生大型災難,其自身崗位該如何應對,實無從入手。加上政黨的交替下,對國家威脅的認程度不同,令國家的民防準備並不足夠,「我們要迎頭趕上,不論是民防還是國防,如何一起廝守,我們不能總是要被保護,而是要一起去保護」。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指出,各縣市的民防預算由240多萬元到1,400多萬元都有,其落差非常,對各地訓練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提倡地方的民防預算要設定基本比例。
而與會專家學者都提出了不少民防政策上的建議。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長蘇紫雲表示,要檢討目前民防相關的法律,以及強化地方政府的民防政策權限,強調面對威脅的迫切性,並強調保障基礎設施運轉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三項建議,一是調整次級法規,重新對民防團體作出定位;二是民防團體的資源開銷,需要中央的支持和協助;三是在現有法律下,在面對武力威脅的前提下,支援受過訓練的民防人員擁有輕武裝的資格。蘇紫雲認為,以台灣目前的GDP水平,應提高的國防民防開支比例,才能強化目前的民防體系。
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秉宥借鑒俄烏戰爭的策略,指俄羅斯戟而攻擊各種重要基礎設施,以圖打擊人民對政府支持的態度。他強調,民防在於如何在戰爭狀態下,仍能維持日常的生活感,而在維護基礎設施上,行政院和國防部並沒有扣合,只是紙上談兵。「跟以前的想象不一樣,戰爭會令每個人都會成為受到打擊的對象」,只有建立全民防衛,準備越是周全,敵人出手的機率會更低。
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亦指出,提升社會韌性,提升城市的承受能力,是面對戰爭威脅的關鍵所在。現代戰爭不僅傳統軍事手段,還包括網路戰、資訊戰和認知戰。但問題是民眾並不知道如何面對,也不知如何尋求幫助,認為在民防方面,目前各部門各行其事,缺乏橫向連結,在緊急狀況下並沒有更高層級的非國防協調組織指揮。他亦呼籲政府多接納民間力量,需要民間力量動員,不要總是互相提防以形式阻礙。
黑潮城市發展協會的吳崢亦指出,現有體制下會讓希望站出來的年青人感到挫折,他們想參與現有的民防機制都變得比較困難。這樣這令不少人會對目前的台灣情勢產生錯亂,大部分國民沒有理解國家正身處風險之中,「使得大部分人目前最關心的竟是台灣的雞蛋比日本貴5元」。他期望政府在民防參與上有更多管道和透明度,讓更多年青人為台灣盡一份心力。
沃草《公民行動指南》主編蕭長展則批評,目前民防四大系統的訓練時間和強度都不足,且這些演練通常都是設定好,並未能測驗其臨場反應;且在相關預算上,聯誼的開支已占去相當一部分,他舉例一些訓練課程內容竟如「護肝養肝」,與民防毫不相干。他同樣希望民防團體的招募管道能夠更加透明,並強化相關的訓練。
至於政府代表方面,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副組長黃柏燊指出,目前民防事務涉及多個主管機關,他建議成立層級更高的專責機構,提高執行效率。如參照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台灣可成立緊急事務管理局。他又認同民防人員每年訓練4至8小時實在太少,他建議調整到8至16小時,而訓練內容應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戰爭常識、全民動員防衛、防空演習和反恐等。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物力動員處處長劉泰益也表示,今年的民安演習已加入戰爭元素,並指出明年的民安演習將增加戰爭情況下的搶救演練比例至70%,結合民生或軍事關鍵設施,並涵蓋縣市政府相關局處、民防團隊、救難志工團體、海巡和國軍部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