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觀點】籌購LCS「濱海作戰艦」的省思(下)

海軍「輕型巡防艦防空型」的原型艦於11月17日正式開工建造,預計將於2026年10月完工交艦。這堪稱海軍近20年來新建的第一艘水面主戰(二級以上)艦艇,頗受關注。然而,在這國艦國造的鎂光燈後,軍方卻正奉命積極爭取採購美軍除役的「濱海作戰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以填補海軍巡防兵力嚴重不足的缺口。

美方官員日前透露,台灣已向美方提出採購美海軍除役之「濱海作戰艦」(以下簡稱LCS)的要求,而且這是台灣軍方得到層峰指示後採取的動作,於今年(2023年)夏天就已開始洽談。⋯

(編按:由於台海防衛作戰面臨重大考驗,重大軍事投資能否強化戰力,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對於台灣籌購LCS的決策與各方面考量,《前進新聞網》特邀「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 梅復興先生撰稿,本文接續上篇「 【梅復興觀點】籌購LCS「濱海作戰艦」的省思 (上)」

戰系變數

無論選購那種船型,引進LCS必定得考慮很多額外複雜因素。

首先,LCS上的許多主要戰系裝備都不是美國自己發展或製造的,而是由盟邦國家提供的。譬如說,LCS上的搜索雷達用的不是瑞典 (海長頸鹿Sea Giraffe) 就是德國的產品 (TRS-3D),主砲是瑞典設計 (Mk 110),反艦飛彈則是挪威貨(NSM),干擾彈發射器是丹麥(SKWS)或澳洲(Nulka)系統、即便是美國製造的海公羊(Sea RAM)近迫防禦系統用的飛彈也都有與德國技術合作。事實上,嚴格來說,「獨立級」的雙船體設計也是澳洲Austal公司的智慧財產。也就是說,整艘船簡直就是個軍事裝備技術的聯合國,而國際空間上仍頗困難的台灣如欲取得這麼多國家的先進軍事裝備或技術的輸出許可,即便並非不可能,也會需要牽涉相當複雜的外交工程。

事實上,台灣之前就有過因為瑞典不同意將砲彈技術出口給台灣,而無法獲得美軍制式神劍精準砲彈 (Excalibur) 的慘痛經驗。同時取得來自這麼多不同國家的這麼多系統的挑戰性也就可想而知。美國會否願意為了這麼一個,美政府當前政策並不鼓勵甚至支持的需求,去投入此種努力,難以逆睹。當然,若美國政府願意也能夠以新的模式解決此障礙,那絕對會是對台灣極為有長期正面意義的突破,很值得期待。但即便最後能夠成功,也會需要冗長的過程與時間,這對於取得功能完整的LCS艦之期程可能造成相當延宕,從而頓挫我國對水面艦需求孔急之目的。

美國海軍濱海作戰艦(LCS)獨立級首艘艦「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於2013.7.18執行海上測試展現機動性能。

此外,LCS艦上幾乎所有的主要戰系裝備,從戰鬥管理系統,雷達,聲納,電戰到主砲與干擾彈,全都與海軍現有的不同,必須重新建立後勤支援體系暨或改換成能與現有系統共通者。這不僅會耗資巨大,對於訓練換裝也會造成龐大負擔,而且耗時。譬如說,LCS艦的主砲乃57mm口徑的Mk 110快砲,除了係因瑞典技術所以獲得出口許可須另費周章外,實際引進此型之前並未使用的艦砲也會增加海軍後勤支援的複雜度與成本。然倘若將主砲換裝成海軍目前廣泛使用的76mm艦砲,不僅有可能必須投資增購76砲,且「獨立級」的艦隻很可能會因為主砲位置艙間狹窄,而根本就不可能容納76砲暨其彈艙。是以,引進LCS艦勢必會引發很多令海軍頭痛的課題,故有必要審慎通盤評估。

平心而論,LCS是是非常先進的船,不僅在技術水準上,更是在概念上。一種載臺透過更換模組擔任水面作戰、反潛與反制水雷等不同任務的確可是非常符合高成本效益的構想。然而,因為美軍反潛模組研發失敗,而且除役的LCS之現有戰系構型缺乏台海作戰所需的防空與反艦武器系統,所以LCS以其現有構型嚴格來說並不能滿足我海軍的作戰需求,而必須進行大幅度的加改裝,並與現有戰鬥系統整合才行。是以,在整體投資規模、期程與技術風險上仍有待詳細評估。

限制與改裝

最後,LCS所以會被普遍認為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實還不是混合齒輪機的問題,而是原始設計對於可仰賴自動化與任務模組化而大幅削減編制人員的想定過於樂觀。操作艦船的核心組員僅43人,即便加上 (視不同任務模組而定,但一般最多35人的) 任務組員,總共也才不到80人! 這意味著很多傳統艦船在航時的常態工作 (如: 例行保養) 都無法負擔,更遑論損害管制 (如: 救火堵漏,搶修等) 了。

參觀過LCS艦作業的人甚至都知道,該型艦在起降直升機時,大部分人員都必須派往艦艉就位待命,而由於沒有官艙勤務人員編制,所以LCS的艦長都是自己端盤子用餐的!這對於必須遠洋部署並長期在海上作業/作戰的美國海軍來說,是非常不切實也不理想的。戰時的明顯缺點先不說,其平時最大問題就是,該艦型一員須多工的壓力很大,不利於人員的訓練,士氣與留用。美軍近年來已對此進行修改,逐漸將艦上核心編制增加至70人,同時以前進部署的岸基技術組 (如:在新加坡) 負責維修。

由於我海軍較少遠航,即使為時最久的台海週邊偵巡任務通常都不超過兩週便可返回基地補保,前述美軍所遭遇的問題影響程度可能較小。但依我海軍作業準則與務實的人員訓練程度評估,LCS艦的正常編制可能需要增加約70人,也就是總共達110-120員左右才能正常運作。而由於LCS的寢艙原始設計容量遠低於此,海軍如果引進該型艦,還必須先對寢艙進行改造,才能容納多出的人員。這又會憑增引進LCS所需的加改裝工程以及美軍相關標凖作業準則的修訂磨合。

美方態度

美方對此案表示有點訝異。一來,拜登政府目前的對台軍事協助政策仍係以非載臺性質的武器裝備,彈藥,後勤與技術支援為主,以求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強化台灣的防衛戰力,嚇阻並抵禦中共的軍事進犯。是以,美國對於提供台灣此類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意願並不高,至少不主動建議,更未鼓勵。

LCS案還可能需要相當複雜的美國立法配合。首先,由於這批除役艦船齡都遠低於25年,所以會需要美國國會特別授權方可移交外國。此外,由於美國法律規定,透過EDA移交給外國的美軍除役艦艇必須由美國船廠/廠商執行啓封工程(以保障美國修造船業商機),倘若台灣希望自行執行啓封作業(以縮短啓封+加改裝戰系)所需工程時間並順便降低成本,那也會需要額外的立法核准程序。保守估計,假如不遇上意外阻力的話,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據美國國會的人士表示,台灣駐美代表處的官員(包括高級代表)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都已有跟重要的參眾議員初步溝通過此案,希望爭取國會的支持。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於濱海作戰艦(LCS)直升機甲板上進行快速繩降。US Navy

美方官員表示,美臺官員自夏天以來就對此案不斷進行討論,雙方並對台灣採購LCS的可行性共同進行了分析評估。而在10月底於華府舉行的「國防政策會議」(DRTs)時,美方也提出整合了雙方評析結果的報告供我方參考。據瞭解,該評估資料並無明確的YES或NO答案,而是舉出了若干值得考量的因素,請台灣方面考慮定奪。這些包括:

  • 實際獲得所需(包括美國國會核准)程序與作業時間可能遠超出預期,而無法滿足台灣短期內對水面艦之迫切需要
  • 長期維持(sustainment)成本
  • 戰系獲得之可能困難 (包括第三國出口許可)
  • 戰系改換裝所需之投資與時間
  • 認知戰顧慮(外界普遍對LCS存在不佳印象,故若台灣採購可能又被中共宣傳誣衊所趁)

至於此案最後會否決定執行,目前軍方仍在進一步評估分析中。但海軍嚴重短缺水面巡防兵力而又沒有什麽其他更佳的選擇卻是鐵的現實。

自身責任的反省

我們何以會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追根究底,主要係因海軍建軍長期偏疏失衡所致。過去七年來一直專權主導海軍建軍的高層將領與國安高層明顯採犧牲水面主戰兵力的建軍現代化以集中資源優先推動潛艦國造,致使海軍的造艦計劃出現斷層。

一來,負責反潛的諾克斯級巡防艦因未執行原先規劃的換裝柴油機計劃,所以部分該級艦動力系統狀況過差而不得不汰除。與此同時,規劃來取代諾克斯艦的新一代巡防艦 (震海案) 又因當時的海軍主事者推翻原作戰需求所核定的戰系規格而致使建造計劃嚴重延宕,形同擱置。事實上,海軍在過去7年來迄今總共僅建造完成了兩艘水面作戰艦艇(即: 「塔江」、「富江」飛彈巡邏艦),就差沒交白卷,更遑論跟中共海軍下餃子般的造艦速度(同一時間內成軍至少80艘排水量1500噸以上的水面作戰艦艇!)比較了!這種恣意推翻或阻滯前人多年規劃建案,卻無法拿出較優的可行方案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必須引以為戒。

而因震海案被擱置,導致最後不得不倉促決定將其預算改為用於興建輕型巡防艦也是有商榷空間的。現在才開始建造新艦非但不可能在2027年(戰爭高風險期)前提供足夠兵力汰換老舊艦艇,輕型巡防艦的設計本身也不無值得檢討之處。尤其針對一個將替代諾克斯級反潛任務的艦型來說,目前規劃籌建中的反潛型輕巡防艦的戰系恐怕也未見得能充分滿足台海的反潛作戰需求。

由於前述這些操作,過去數年來,海軍多個造艦與重大軍事投資案都被黃掉了,整體建軍大亂!如今出現兵力嚴重短缺,而不得不向美方緊急申購像LCS這樣不甚理想的二手艦艇。且誠如前述所分析,諸多複雜的考慮因素甚至還可能導致最後連LCS這個案子也都無法執行。長期總綰海軍、偏水下而輕水面的主事者實在難辭其咎,其決策過程與決策品質亦有必要商榷!我們應該正視此問題,而明年新政府無論由何黨派執政,也都須對此進行檢討和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