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前沖繩地區合作本部長、日本陸上幕僚副長的前日本自衛隊中將山下裕貴,著有《完全模擬侵台戰爭》一書,文裡記載2022年日本國會正式兵棋推演過程。筆者原本預設美日的想定是儘量阻止中國軍登陸台灣,但其實不然。依據山下的描述,中國渡海時,美國會盡可能在海、空攻擊其船隻,不過中國一定會有相當數量的部隊完成登陸,並從台北、台中、台南三路上岸。台灣軍隊在幾次交戰之後,會在中央山脈的山麓與中國軍形成對峙僵持。

與此同時,美日聯軍必須清空台灣東部空間包含外海所在的中國解放軍,因為花蓮港跟蘇澳港是美日澳盟軍供應台灣補給用的港口,台灣總統府也會在中國軍隊登陸之際,遷到花蓮市,作為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看到這邊,筆者突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傅崐萁一直要打通中央山脈建立東西向快速道路,以及設環台高鐵與蘇花高──方便中國的重裝部隊直搗退居花蓮的臨時中央政府。

或許中國早已知道戰時台灣政府的撤退計畫為何,便鎖定發展相對落後,也非人口密集區域,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花蓮的民代下手。「花蓮王」傅崐萁雀屏中選,當然不負「黨」的期待,從2016年訪問北京表態支持「九二共識」開始,一次一次的變本加厲,2024年即使擔任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竟不避諱多次出入中國。2024年4月帶領16名國民黨立委訪問中國,會見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及「國師」王滬寧;2025年初再次訪問中國和香港,並自稱「代表中央政府」。其明目張膽的行徑背後的意圖,不但反映在帶領國民黨立院黨團,於民主國家的立法機構以內部滲透方式擾亂台灣秩序,更與「前妻」縣長徐榛蔚聯手把持地方行政、立法和國會席次,企圖毀壞台灣戰力保存的國安命脈。

鑒於傅崐萁領導的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自2024年上任以來,不斷利用民主工具阻撓政府正常運作,濫用立法與行政之間的問責制度,後續才衍生出「大罷免」的行動。惟民進黨的立委選舉席次,從2016年的68席到2020年的61席,本屆只剩下未過半51席,多少透露出選民對於民進黨長期執政希望能有另一股制衡力量存在,隱含醞釀執政黨換人做做看的情緒。在此背景之下,若非有強大的充分理由,很難說服區域立委選民投票罷免掉去年自己剛選出來的立委,更不用說補選的時候將票投給和原本選擇對立的民進黨候選人。現實上,民進黨去年的立委選舉挫敗,從這一年來立院黨團表現,明顯尚未恢復元氣,甚至缺乏方向,否則「青鳥」不用上街頭。

「大罷免」在民進黨團疲弱、資源不足,人民因為生活遭受國內外因素而挑戰重重,欠缺政治參與意願,一下子想讓程序過程複雜且勞動的罷免戰場遍地開花,顯得浪費好不容易聚集的精力,成功機率自然不高。因此,將戰場聚焦在罷免傅崐萁身上,如同王鴻薇說的,擒賊先擒王,會是比較好的策略。不但可以直接修理與中國對接的親中立委,也是牽制國民黨團的領導人物。另以保衛與台灣國安息息相關的花蓮,該訴求更能吸引選民跳脫黨派利益思維一同團結合作,增加成功機會,此為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若以經濟學的理性概念解析,是在思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透過分配資源達到最大效用,而不是一股腦地灑狗血,情緒噴發高喊「我要全部」。

依據政治學者王宏恩〈倒閣跟解散國會會成功嗎?〉一文分析,民進黨若要複製2021年公投大勝的經驗,勢必得讓罷免進入全國動員的層級,而這就給了民進黨同意解散國會的動機。雖然此時解散國會的開支較高,但能夠全國動員,可能比僅限於地方的罷免案來說更能夠達到預期甚至超越的數字。其實就政治制度運作而言,當行政權及立法權兩邊的民意相對峙,形成僵局而讓政府無法運作之時,倒閣在各先進國家是常見的事情,它就是解決這問題的救濟方式。

所以民進黨在立法院的體制之內,大可利用該制度政治操作逼迫國民黨及民眾黨表態:說他們因為不滿行政內閣的施政才處處杯葛,那就依照憲法規定支持倒閣,讓行政內閣重組,國會重選,一切交由新民意決定,結果出來大家就必須服從。想當然耳,藍白兩者相加已是絕對多數,不會答應倒閣。國民黨若拒絕倒閣,等於承認自己只想鬧、不敢負責,氣勢自然削弱,並能戳破他們「監督執政」的假面。

在當前兩岸局勢緊張、中國軍事威脅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傅崐萁的親中行徑不僅是對台灣國安的挑戰,更暴露了國民黨內部遭受中國綁架的恐怖現況。民進黨若繼續以分散力量的大罷免策略應對,不僅難以撼動藍營核心,反而可能讓選民對其執政表現更加失望。集中火力罷免傅崐萁,並以倒閣提案逼迫藍白兩黨表態,不僅是對親中勢力的精準打擊,更是重塑台灣政治格局的契機。唯有如此,民進黨才能真正團結泛綠陣營,喚醒選民對國安議題的警覺,讓台灣在這場民主與主權的保衛戰中,找到一條更穩健的前進之路。

(作者為公務員,本文不代表「前進新聞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