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實施至今已經五年,但在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及「受教育權利機會不平等」的課題上,仍有許多可改革的空間。台灣的教育改革能否翻轉,持續引發討論,也成為Y’s Day「週三青年日」第65場活動(「制度改革」系列第20場)的討論主題:「從填鴨到多元,教育真的能翻轉嗎?––108課綱與體制內外教育的衝突與共舞」。

8月7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65場活動(「制度改革」系列第20場),主題是:「從填鴨到多元,教育真的能翻轉嗎?––108課綱與體制內外教育的衝突與共舞」。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開場提到,教育是社會的根本,改革一波接一波,每次都引發社會關注和激烈討論。108課綱上路五年累積了一些經驗,邀請大家一同回顧與思考,如何讓臺灣的教育和下一代都愈來愈好。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週三青年日」鼓勵青年朋友關注公共事務,然而討論社會議題總是伴隨著相應的背景知識,而教育則是培養公民意識的基石。董思齊指出,從啟蒙、解放,再到改革與參與,台灣教育與時俱進。108課綱實施至今已經五年,但在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及「受教育權利機會不平等」的課題上,仍有許多可改革的空間。

董思齊說,過去外交部林佳龍部長在擔任立法委員時所提出的教育三法修正案,強調教育應該打破傳統框架,透過教育創新來達到開放及多元,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這對討論教育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董思齊說,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根本,而教育改革則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唯有透過理性的辯論及溝通,才能為台灣的教育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才能讓每位台灣青年都能在多元化的教育體系中成長茁壯。

台大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林國明教授分析108課綱對高中教育現場的轉變與限制。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課綱能促進自主學習,並提升自己的資料收集分析能力。多數教師亦認為自己更加鼓勵學生思考探索,增加討論機會,並提供自主學習的策略。但由於教學時數固定,教師需要在指導學生準備「課程學習成果」和備戰「傳統紙筆考試」之間取捨,相當苦惱。

林國明進一步指出,108課綱的一大重點是展現學習歷程成果,藉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這引來獨厚高學歷家庭和擴大城鄉差距的質疑。但研究發現,城鄉區域和家長教育程度對學生準備學習成果的影響並不明顯,反而是教師的積極協助,才是決定性因素。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從「九年一貫」至今,每一次教學改革都引來保守勢力的批評,因為「升學主義是最好的面具」,升學主義強調彼此競爭,綁架我們的心智,爭奪資源,而不需檢討政策和教學原則是否合理。馮喬蘭說,教育是面向未來的議題,不應過度與教學現場妥協,反而應該藉由政策保護想努力進步的老師,才能順利推動教學創新。

與點堂共同創辦人、教師陳茻直言,「素養」聽起來很複雜,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聽得懂人話,寫得出人話」。他曾以此為出發點,在體制內的校園中,跳過課本,直接提升學生素養,但這種進步且產業結合的實驗教育卻被學校指責為「無助於升學」,讓他一度感到灰心。不過,陳茻現在自己創辦書店,同時以實驗教育機構的形式,輔導偏鄉學生閱讀寫作,自主學習。

EdYouth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林軒如說,新課綱的核心是培養終身學習者,這是學科的學習,也是學著適應社會並照顧自己。但是,教學現場可能誤會政策,讓「探索與自主學習」精神蕩然無存,進一步讓學生對108課綱失望。林軒如指出,各方爭論不休的「學習歷程檔案」其實是推銷自己,能引導每個人了解自己的長處,累積經驗和能力,抵達自己的理想生活。

臺北大學學生/兒少代表蔡其曄表示,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與自主學習,推出多元選修課程,讓學生依興趣選課。然而,現實中偏鄉/小校在提供多元化課程時,往往出現選課機制公平性和教師支持不足的問題。此外,蔡其曄發現,許多學生不知道108課綱課程諮詢教師的存在,難以活用資源,因此建議將諮詢回歸至與學生最親近的教師,以提升成效。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如何與教師和家長溝通」、「教育政策倡議」、「如何減輕升學壓力」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814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全體向右轉?極右派興起與世界政治」,邀請董思齊(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周德望(福和會青年部主任)、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許有為(不當黨產委員會委員)、劉玉皙(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一同參與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