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效應小組、政大和國家人權委員會合辦的「Perry Link(林培瑞)教授訪臺人權交流系列講座」,其中講題「自由的光與影:從『吊燈裡的巨蠎』看中國政府的影響力操作」於今(12)上午在中研院舉行。該講座主要由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榮譽教授林培瑞分享他對中國效應新興現象的觀察,以及對「銳實力」(sharp power)等新興概念的評價。對於中國政府的影響力操作,林培瑞總結出目前中國社會的狀況有4個特徵,包括恐懼的沉默、理所當然的反常、意識分裂,以及受影響者的普遍化。

林培瑞解釋了以上4個特徵,首先中國政府刻意讓「紅線」變得模糊,中國的人民無法清晰其具體原因,造成自我審查的出現,變相成為了北京維穩的一項重要工具。他認為,反倒是無懼審查或已經被「封殺」的人,會變得更為自由。

接著是這種自我審查的情況,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令不少中國人視之為自然不過。第三,林培瑞發現,不少中國人的語言和生活上都分裂成兩個層次,例如一些人的語言表達上都遵循官方的口徑,但生活作風又是截然不同的層次,意識出現分裂的現象。最後就是中國官方利用語言的控制達到了目的,卻讓主流大眾都變成了受害者,中國的年輕人更傾向伏儒主義,作為對官方控制的一種回應。

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吳介民回應指,中國的套話語言一直滲透台灣,在台灣自我審查的情況越來越多,而在2018年更是一個分水嶺,中國的「巨蠎」也已經不再藏於「吊燈」裡,與台灣早就「撕破臉」 短兵相接。他認為,林培瑞對中國影響力的觀察之深,創造了「吊燈裡的巨蠎」的概念,是包含複雜的心理機制。

清大社會所副教授沈秀華表示,中國對台灣的統戰方式,主要是給予「紅利」的「收買」,以及給予特權,從而讓台商及其子女獲得了不少好處,也讓更多的台灣人對中國產生想像、慾望和獲得了途徑,以及產生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賴。中國政府又刻意製造了民主和賺錢的對立,使得中國社會內卷情況越來越嚴重。不過,她認為現在中國對台灣的統戰,一方面給予「糖果」,另一方面又施加脅迫,這種平衡將很難持續下去。

左岸出版社總編輯黃秀如則列舉,台灣和外國的書引進中國時所遭受的審查情況的變化,她也指出2017年前後是一個分水嶺,在此後中國的審查情況變得更為嚴重,並形容「巨蠎已經爬出來了」。她強調,她所屬的出版社並不會為了進入中國而自我審查,而她發現近年電子書是一個突破,「其實有很多秘密管道將這些電子書傳入中國,同時也讓外界了解到中國當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