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相當熱議誰會參選台北市長,人選眾說紛紜,各政黨及黨內各派系也緊盯著彼此的動作,國民黨圍繞在現任立委蔣萬安,民眾黨則是黃珊珊呼聲最高,而綠營則傳出衛福部長陳時中、無任所大使林佳龍是可能人選,不過當事人都沒有鬆口表示意願爭取參選,此外,桃園市也是混沌不清,藍綠兩黨內都有人表示參選的意願,但最後人選仍未誕生,可以說,北台灣兩都的選情仍是撲朔迷離,這不但攸關政黨在 2022 年地方大選的整體布局,也牽動著台灣政治板塊的變化。
綠營六都戰將 影響選情也牽動政治板塊
對綠營來說,南台灣的台南市及高雄市,已毫無懸念由現任的黃偉哲和陳其邁力拼連任,但其他四都則需要考量地方政治現況來布局,其中,由國民黨執政的台中市和新北市,因為現任市長盧秀燕及侯友宜勢必競選連任,那麼民進黨就必須派出足以擔綱挑戰者的人選,激起選民對政黨輪替的期待,甚至是作為未來深根地方而準備,保持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
當然,外界相當關注的是,綠營會派誰來參戰沒有現任市長競選連任的台北市和桃園市,這對民進黨來說具有指標意義,桃園市目前由民進黨執政,如何延續執政優勢,人選除了必須要能延續鄭文燦市長的市政推動,且也要符合地方發展的需求,桃園行政區劃幅員廣,且各區發展落差不一,又擁有台灣最大航運量的國際機場,市長人選必須擁有鏈結地方、區域及國際的治理能力。
而有台灣首都地位的台北市,具有都會核心城市的特色,不但匯聚重要企業總部,也是台灣政治、金融的重心,民進黨在台北市已失去 24 年的執政機會,如何贏回首都對民進黨具重要指標意義,尤其各主要政黨在這次台北市選舉的布局,很可能會出現「三腳督」的戰況,再加上傳統藍綠板塊早已變化,推出的人選除了需要有市政經驗,也要能喚起市民對城市的光榮感及認同感。
上了戰場 就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
面對 2022 年九合一選舉的挑戰,政黨推出的人選必須是以地方服務為重,而不是透過參選來滿足個人的政治布局,換言之,既然代表了黨出征,就展現全力拚勝選的氣勢,那麼從個人來說,要有「代表政黨為市民(縣民)服務」的心理準備,不能有敗選的另外盤算,尤其是綠營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在野多年,既然選贏是唯一的目標,勝選後力拼連任,四年後順利連任,也要有延續地方執政的長遠規劃。
綠營沒有再失去台北市的藉口,尤其是在三黨參選的格局之下,推派的人選如果無法拿下市長寶座,就等於宣告個人政治生涯告終,倘若選贏了更有責任視服務市民為己任,用兩任市長的心理準備,有責任扛起被現任市長荒廢一旁的市政。直白的說,一旦擔任市長,就沒有「拿下北市等於候選總統」的必然性,況且 2018 年曇花一現的「韓國瑜旋風」,給所有政治人物的警示,想要選直轄市長,就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就算當選都不應該吃碗內看碗外。選了 2022 年就不要想著 2024 年的大位。
除此之外,相對於國民黨籍的侯友宜市長要連任,民進黨對於新北市長的選舉,人選也尚未出爐,或許是因為侯友宜的民調甚高,讓挑戰者有所顧慮;但是,別忘了,在 2014 年的選舉中,代表民進黨的游錫堃,曾以不到 3 萬的票數差點擊敗時任市長的朱立倫,縱然 2018 年蘇貞昌以近 30 萬差距敗給侯友宜,但是以當前民進黨的中央執政成績,是有縮小差距的可能,甚至一舉拿下市長寶座的機會,對綠營來說,新北市縱然是最具挑戰的一都,但派出的戰將是具為黨衝鋒陷陣的使命,對地方政治板塊來說,更有滴水穿石的意義。
要改變地方政治生態 政黨需要進步思維
2022 年這場地方選舉,將可能會改變台灣的地方政治生態,一向以引領台灣「進步改革」自居的民進黨,必須端出合適的人選來爭取選民的認同;猶記著在今年 1 月的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由民進黨籍形象清新的林靜儀擊敗了國民黨籍地方派系的顏寬恆,政治上是政黨輪替,但卻蘊含著深層意義,民眾的覺醒讓我們看到台灣民主的深化,地方政治不再被地方暗黑的家族勢力掌控,而這次的九合一大選也有同樣的價值,當18歲公民權已超越黨派的藩籬,那麼重燃地方發展的生命力,正需要有進步思維的人來擔負。
政黨要有推動台灣走向進步的使命,無論是六都或是十六個地方縣市,政黨所推出的縣市首長及議員人選,都要有「代表政黨為地方帶來希望」的認知,而不是為了個人,更不是臣服於任何一個派系的政治運作。政治需要謀略,但是要為國家而謀略,政治也需要算計,而是為民謀利的算計,能有政治服務的機會,並不是因為個人的資質條件,而是有潛心為民、為國的治理能耐,綠營需要整頓出最強的團隊,提出優質人選,以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