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林昶佐的結果剛剛出爐,一如外界預期,連同意票的百分之二十五的門檻都沒跨過,與其說是選情很冷,不如說這是一個各懷鬼胎毫無正當性的政治行動;不客氣地說,罷免林昶佐可視為國民黨為了反制民進黨,自己卻又無所作為下的產物。

自從韓國瑜被罷免以來,國民黨從未檢討過韓流現象對於台灣民主政治、黨內路線與政黨文化的衝擊,江啟臣反而採取一系列為反而反、堅壁清野的作為。江啟臣放任黨籍立委在立法院採取癱瘓議程或民粹問政的手段,美其名是行使國會議員的監督權,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逢綠必反的作秀表演。

另一方面,江啟臣為了替自己連任之路累積政治籌碼,左手以支持「公民團體」或「在地民意」為由,啟動了遍地開花式的仇恨式罷免,從王浩宇、黃捷、陳柏惟到林昶佐,背後的政治邏輯如出一轍,亦即柿子挑軟的吃,不是在藍大於綠的地方動刀,再不然就是專挑小黨或無黨的民代下手。這個吃軟不吃硬的狀態,從羅智強意圖罷免吳思瑤踢到鐵板就能得到驗證。

除了癱瘓國會、仇恨罷免外,江啟臣又祭出公投綁大選與反萊豬的公投動員,希望將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議題串聯起來,更向黨內激進勢力與韓粉示好,這些操作固然有黨主席黨主場優勢,在王浩宇罷免成功後彷彿是吃了政治威而鋼,讓藍營支持者擁有短暫的情緒快感,也讓黨中央操作樂此不疲且欲罷不能。

隨著江啟臣在主席選舉中重挫,罷免與公投議題理應戛然而止,但張亞中效應與戰鬥藍現象,讓朱立倫上任後猶處於腦震盪的狀態,為了立威同時爭取自己在深藍群眾的認同,朱立倫非但沒有在這兩個議題收手,反而在罷免陳柏惟與公投議題持續加碼,罷免林昶佐自然也是同個脈絡下的「特效藥」,藍營這股氛圍在刪Q之後達到最高潮。

國民黨似乎只看到王浩宇與陳柏惟被罷免的因素,全然忽略了黃捷模式的啟發,更何況民意在四個不同意與顏家財產爭議後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朱立倫似乎沒有察覺政治板塊已經鬆動,罷免林昶佐的議題始終處在邊緣化的狀態。

在欠缺正當性的前提下,這個罷免案過關的門檻其實異常高。從幾次反罷免方的策略觀察,唯有直球對決才是最高明的反制作為,消極應對實在難敵仇恨動員的政治動能。正因如此,林昶佐早在二階段連署尚在進行時,就已經表明正面迎戰的態度,在整體情勢上已經化被動為主動。

此外,不同於基進黨之間的互動模式,由於林昶佐為無黨籍,這使得執政的民進黨可以沿用黃捷模式直接參戰,中正萬華區的三議員都明確表達力挺的立場,這也讓罷免方氣勢開始削弱。

最為關鍵的是,中正萬華區在地欠缺顏家這種豐沛的組織力量,可以結合各民間社會團體的關係網路進行動員,主要領銜人鍾小平個人爭議不斷,與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不合已是公開的新聞,再加上與其他領銜人的爭議,難以化解的矛盾與離心離德更難喚起群眾的熱情,導致罷免議題乏人問津,最後連門檻都沒過也是意料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