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經歷了2星期,在烏克蘭軍民的頑強抵抗下,俄軍未能取得絕對優勢,而多國政府及跨國企業亦不斷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作為對烏克蘭的支持。這場戰事何時才會結束,仍取決於多輪的談判能否取得突破進展,這也如國安局長陳明通所言,普丁「終戰策略」何時停止是目前台灣國安局所思考。而民進黨國際部今(10)舉行的「俄烏變局下的台海情勢」座談會上,多位與會學者透過俄烏戰爭延伸對台海兩岸局勢的思考,指要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包括增加國防預算、研究徵兵制和女性服兵役等議題。其中淡江大學整合戰略中心執行長蘇紫雲強調,台灣不能依賴其他國家協防,更不應當「free rider」;而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亦指出,根據烏克蘭的經驗,台灣要加強軍事與安全韌性。
蘇紫雲分析指,在習近平於2012年上台以來,採取「穩住槍桿子」的政策,使得中國國防預算翻倍超過206%,至2022年已按年增7.1%至1.45兆人民幣(約6.5兆台幣)。台灣與中國的差距由15.4倍增至17.2倍。蘇認為,台灣雖然也有增加國防預算,但總額差距仍較大,他認為應至少在4,800億元的規模,台灣才能達到對稱戰力。
蘇進一步指,台灣雖然在地緣政治上比烏克蘭更加重要,「是比較幸運」,台灣周邊有日、韓兩國重要的海上交通;對美國來說,台灣能阻隔中國潜艦經巴士海峽進入菲律賓海,從而威脅到美國本土。因此他認為台灣的地緣十分重要,也是對台灣有利,因此有責任做好防衛,免受軍事威脅,「台灣不是free rider,不是安全依賴者」,相對詢問其他國家的協防更來得有意義。
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則表示,在烏克蘭被侵略以來,社會出現的「疑美論」,反映了並不了解美國政策的變遷,以及美國的核心利益。他亦認同台灣為了阻止戰爭發生,必須在防衛上靠自己,而失敗主義的投降論不是和平,和平亦不是乞求而來。因此他認為,關於徵兵制和女性服兵役等議題,需要建立社會共識,才能往下一步走。
而郭育仁稱,台灣的交戰守則應視乎時間點而改變。他以俄烏戰爭為例,在俄羅斯於去年在烏國多方邊境上有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時,烏國卻還在等待戰事爆發。他認為,即使民主國家愛好和平,但不等於「被動的等著被打」;但他亦非主張台灣採取「第一擊」先發制人,而是在面對中國頻繁的軍事騷擾下,台灣軍方不能降低警覺心。
郭育仁還表示,從烏克蘭在戰爭上的表現可印證,軍事後備動員體系的重要,台灣要加強軍事與安全的韌性,面對對方的軍事蠢動,能具有威脅性的打擊能力,讓對方付出龐大代價。
而座談會主持人、民黨黨國際部主任羅致政亦提出了觀點,他認為戰爭永遠不是軍人發動,而是由政治人物根據某些因素而引發。他針對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提出了「三個方程式」:一是中國政權可能過度自信,以為速戰速決便能奪取台灣,但俄烏戰爭讓中國看到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或會影響短期內發動戰爭的可能;二是政權可能極度不安,需要透過戰爭解決內部問題,但他研判目前中國國內仍相對穩定,還沒到非出兵不可的情況,但還是要警剔不可讓中國找到山兵的理由;三是意外衝突,這也是羅最擔心的情況,一些軍事冒險動作可能會引發危機升級。羅強調,在這幾個方程式下,引發戰爭都不會是台灣先作出挑釁,而變數在於中國會否增加上述的軍事挑釁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