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韜略策進學會今(30)日舉辦「俄烏戰爭對建構『台灣新國防』的啟發」座談會。會上學者專家們提到,俄烏戰爭陷入僵局,而無人機、電子戰、情報戰等新型態戰爭躍然檯面,加上烏克蘭國民衛隊等全民國防力量的整體展現,挫敗俄羅斯妄想3天內結束戰爭的想定,這顯示出「新國防」觀念的重要性。台灣首屈一指的無人機研發製造商、經緯航太科技創辦人羅正方董事長提出重要觀念:「無人機」就是小國的空中優勢。而台灣的無人機飛手職業工會理事長、台中市市議員周永鴻也提出,可以規劃無人機「飛手」納入民防,他認為台灣在農噴、空拍等相關產業有一批訓練有素、專業操控無人機的飛手們,到了城市游擊戰中若能納入編制,幫助國軍偵查敵方設施和武器部署的話,將成為一支隱形大軍。保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張達錩理事長則建議,將全台灣30萬保全人員,納入全民國防體系,戰時能維護社會穩定與協護國家城鄉安全,成為國家安全強有力的後盾。
經緯航太科技創辦人羅正方董事長在記者會中提到,烏俄戰爭為全球展示強國周邊的小國如何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烏克蘭在空中沒有絲毫優勢,原本戰機已經很少,加上機場跑道早在戰爭初期就被摧毀。羅正方指出「無人機」就是小國的空中優勢,烏克蘭利用無人機在空中、在前方搜索目標,或是將敵方座標回報給後方砲擊部隊,加以精準砲擊,或是改裝手榴彈、汽油彈,就可以精準投遞到裝甲車頭頂,如土耳其援助的TB2或自行改裝的民用多軸無人機。
羅正方指出,第二點是一個傳統戰鬥機飛行員需要訓練好幾年才能投入到實際飛行和作戰,假如發生意外就少了一個戰鬥力。而全國無人機訓練班大約是三天至一個禮拜,無人機不僅生產成品便宜,實際操作上也可以大幅縮短訓練時間,不需要天賦或很好的操練技巧。且因民航法修法,台灣現在有超過一萬個無人機飛手,若放到戰時就是多了一萬個空軍助力。第三,法律制度上是否可以鬆綁?把國內對無人機喜好的年輕人,在戰時轉變成攻擊手,特別是兵役訓練過程,除了傳統的訓練外,能否增加新興無人機的專業訓練,這對於台灣在「平轉戰」是迫切需要。


周永鴻進一步表示,第三是針對民防法規修法建議:守望相助隊、義消、義警等民力無人機飛手、保全業從業人員入法,建立平時與戰時編制;完備民防事務器材設備與物資支援、徵用、徵購及補償辦法;完備相關人員協勤津貼發給與福利辦法。第四是建議內政部、國防部與全民防衛動員署等相關單位:提出計畫、完善法規、規劃訓練課程並儘快實施。
多年來投入研究防災體系議題探討的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阮昭雄指出,國防是人民的心房,但國家資源有限,而民間力量無窮,應將眾多民間力量參與「在地化」。特別在萬安演習中,民間的實質參與非常缺乏,救災不止在災害發生當下面對,災前、災中、災後都是危機管理和風險控管的過程。民間社會如保全、無人機飛手和民間守望相助隊皆可以應用在防災動員上,而且他們對社區周邊環境是最瞭解的,應該將其納入整體政策一環。而是在演習過程中,每個人被賦予什麼樣的任務,透過演習、民間參與納入到全民國防的一環。不僅做到自我保護,也可以協助政府做到更多的事情。
此外,阮昭雄特別指出兩個概念「防災生活化」與「國防生活化」,在政策與組織面上,未來台灣要形塑新的全民國防文化,必須在中央組織上要有一個主責單位,如美國國土防衛部角色;因國防、防災、消防、警察等相關業務皆有不同主責單位,但彼此之間若要整合卻有扞格與矛盾。應透過制度化與法制化解決,有一個主責單位出面負責整合,藉此達到「防災生活化」與「國防生活化」。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所龔祥生助理研究員,在記者會上深入分析台灣的國土防衛。龔祥生指出,國軍目前以「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作為軍事戰略指導。面對中共區域拒止、反介入、海上封控及三棲快速多點犯台能力,國軍的防衛作戰構想方面則針對敵「快速奪取台灣,避免外力介入」之企圖出發。希望藉高度機動性、隱蔽性與距精準打擊等不對稱作戰能力,確保指管監偵能量及戰力完整,打亂敵作戰節奏與延遲行動進程,最終以迫使敵奪島失敗為整體國土防衛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