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預言家或占星家,所以無法預測2022或2024。但我們可以跟氣象預報一樣,根據2021年底所掌握的現象與資料,估算政治氣候的未來走向。
除了公投、中二、立法院等政治新聞,近日發佈的美麗島電子報民調,也提供了若干有趣的數字。在12月底國政民調中,蔡總統的信任度仍高居53.1%,這表示她講的話多數人還算聽得進去,滿意度54.6%,算是種穩定力量,且信任度與滿意度雙雙過半這個數字,遠比馬、扁第二任時高得多了。民眾對國內經濟總體評價持正向者38.7%,負向評價者高達59.4%,但對照前述蔡的信任度與滿意度,顯然大多數人沒把經濟困境這筆帳算在蔡的頭上,連蘇貞昌的滿意度也回升,雖然正反評價兩極糾纏,但滿意度(48.3)竟仍壓過了不滿意度(46.1),政治經濟顯然脫勾了。也許是大家把經濟難處歸於疫情肆虐,覺得蔡政府做到這樣已經不容易了。
但另外兩題也與人脫勾,就讓人覺得奇了。開放日本核食,57.9%不同意,33.5%同意。竹竹合併,認為是為地方發展的僅29%,是為民進黨選舉的則高達44%,此數與對民進黨持負面觀感者的數字相近(44.2%)。竹竹合併這題更直接指向民進黨的動機與態度,且被反彈力道打到鼻樑。地制法修正案回到委員會,林智堅聲明不選市長,但這些失敗依然對蔡的聲望損傷有限。
更奇的是,即使很多人對民進黨不滿(44.2%),民進黨的好感度依然有46.1%,正負雙方形成兩極對峙。但國民黨卻一洩千里,徹底崩盤,好感度僅剩28%,反感度卻高達58.1%,連劃江而治守住半壁江山都已無望。但國民黨政治人物如侯友宜,即使被深藍視為叛徒,其信任指數依然高達70.7,明顯與國民黨脫勾。還遠勝綠營第一總統候選人賴清德(59.8)。連小英(50.9)、柯P(50.8)都看不到老猴的車尾燈,黨主席朱立倫信任指數(35.3)更是低到只能幫老猴擦鞋。
這些數字其實透露了幾個不尋常的訊號,顯示老人們所深信的幾種政治連結已經互相脫勾,或用比較有學問點的名詞:疏離(Alien)。
第一種脫勾是人與黨的疏離。以往政治文宣很愛喊「團結的XX黨對抗分裂的OO黨」,現在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明顯出現「人大於黨」的現象。所以,戰鬥藍愛喊的「團結」,根本就是種有味道的空氣。想在未來選舉中勝出,關鍵是在「人」,講更白點就是「明星」。就像網路流行「直播帶貨」,未來選舉也勢必走向「明星帶黨」。沒有足夠耀眼的明星,沒有足夠信任度的領導人物,連原本支持者都會轉台追劇,遑論XX中興。
這種「挺人不挺黨」的現象,可以解釋許多民進黨的政策推不動的原因,或對民進黨的反感很難無限上綱到蔡總統。所以,贏了總統選舉,不表示此後綠營可以一帆風順。但藍營若是沒有明星領航,接下來便會像撞上冰山的鐵達尼,各地諸侯找救生艇自謀生路,把戰鬥藍和黨中央留在船上拉小提琴。
第二種脫勾是政策成敗與政治人物的責任逐漸疏離。藍營人士最恨這一條,整天痛罵蔡英文或綠營首長做得很爛,為什麼出事都沒他們的事?斷交八國外交部長還是坐得穩穩的,疫情突爆、緋聞頻傳,指揮中心一個人也沒換?藍營覺得責任政治的精神蕩然無存,公理正義不復存在,台灣已成民主獨裁。
這問題的確值得好好研究,但不是藍營這種咒罵式的反應,而是該搞清楚為什麼台灣選民逐漸把失敗事件與主官責任脫勾,不認為出個啥事主官就得下台?是藍營罵得不夠凶嗎?顯然不是。反而可能正是藍綠多年以來,一出事就叫部長下台、閣揆下台、總統下台,喊到大家都麻痺了,甚至對此種語法起了反感而不聽了。就像某些獨裁政權動不動通姦浸豬籠,偷個麵包判死刑,犯行與懲罰不符比例原則,大家反而同情起悲慘世界裡的尚萬強了。久而久之,散彈打鳥喊下台形同噪音,人們連其背後的責任政治原理也拋棄了。人事與政策開始疏離,若有什麼積怨?下次選舉再來加倍奉還。
第三種脫勾是藍綠之間交換率的疏離。以往,恨國民黨便去投陳水扁,恨陳水扁就去投馬英九,恨馬英九便轉給蔡英文。但這個非A即B的現象近年開始衰退,到今年公投更加明顯。如果藍綠雙方打得太過噁心,或都不能說服我,選民們寧可不投票或作壁上觀,轉為中立觀望,而不是投向另一方的懷抱。這種現象表現在民進黨反感度44%,國民黨好感度卻只有28%之上,兩者間的14%可能流向民眾黨或其他小黨,但確實數字還需進一步研究。不過,這種高度游離氛圍,卻圈出了柯文哲與韓國瑜那種素人或民粹崛起的空間,誰知道2022會不會在下半年又突然冒出個神人,再度攪亂一池春水?
還有一條隱而未顯的疏離現象,便是第四種,中央政治與地方政治的疏離。講白點,選民們似乎有種中央選舉時傾向「抗中保台」,但地方選舉中支持侯友宜這種接地氣政治人物的傾向。也就是說,在2022,就算國民黨形象徹底崩盤,藍營地方諸侯只要適度與爛泥扶不上牆的黨中央保持距離,還是有相當大的機率連任成功。綠營再怎麼抗中保台,空戰輾壓都擊潰不了陸軍鐵盤,甚至不少人還會藉此「教訓」綠營。但猴爺這種地方政治人物,若無巨大改變,很難突破地界更上層樓。到了2024,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問題又排上第一位,那些偏藍的、親紅的,比怕老師教鞭還怕老共的,只要演得不夠堅決,反應得不夠漂亮,可能都會自己把自己玩掛掉,中央政權依然會是民進黨的。
這四種疏離混雜一起交互作用,造就了未來幾年台灣政治的「測不準」狀況。個人特質壓過了政黨組織,誰也控制不了那個明星,也更難以預測;而個人面對攻擊與危機的反應態度,決定了人們對他所應負起的政治責任當量,同時成為人們評價他的標準。由是,負面選舉,學黑白郎君製造別人的失敗,不一定能帶來自己的快樂,撞芒果樹撞到肩膀脫臼骨折,很可能是別人撿芒果撿到暴富。最後,即使某一方贏了2022,卻不保證2024勝利成功,因為人們對於不同層級選舉,有不同的評測標準,更有不同的考卷。
所以,政治人物們還是務實點好,不要老想一招半式闖江湖。台灣選民愈來愈精,愈來愈善變。女人心,海底針,但台灣選民根本就是無邊大海,早已缺乏品牌忠誠度,也不斷在違背以往所習慣的政治定律。政治人物們別以為自己贏了幾局,便能翻雲覆雨,橫柴入灶沒搞好,那根柴是會打到頭的。民心向背,載舟覆舟,可得如履薄冰才是。(原文刊登於Nownews 2021.12.29,感謝吳崑玉先生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