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前的記者會不歡而散,隔日在侯友宜與柯文哲分別提出自己的副手人選、郭台銘宣布退選後,歷時近半年以來的藍白合正式宣告破局。

這齣整合爛劇看似高潮迭起,但是從週四晚明爭暗鬥的結局即可看出端倪,裡面人人有角色戲份,每個人都期望自己唯我獨尊,試圖將別人降格為配角,然而箇中錯綜複雜的恩怨與鬥爭關係,早已為結局埋下伏筆。

首先登場是郭台銘與朱立倫之間的矛盾,在五月深具爭議的「初選民調」中結已下樑子,這也是記者會現場郭台銘看到馬英九與朱立倫時的錯愕與不悅。如果說朱立倫是透過制度暗算郭董,那麼馬英九就是透過捧殺的方式強度關山,這也是郭在會場感嘆自己從參與者變成仲裁者,同時發了這麼一篇「退選不退志」寓意深遠的聲明。

值得關注的是,郭董心裡應該清楚,除了國民黨獨特「內鬥內行」的宮廷鬥爭權術外,中國因素恐是郭台銘進退之間最大的變數,特別是北京輕罰富士康兩萬人民幣後,他自己應該知道裡面「不好說,說不好」的關鍵。

郭台銘與國民黨鬧翻後,藍白合的議題開始躍上檯面,然而整個夏天雙方始終停留在摸底、放話的階段,因為除了少數投機政客外,要讓這個百年大黨去和柯文哲談條件,這實在不是大哥放得下身段的事。再加上郭柯之間也有自己的盤算,一個是基於出一口氣的霸氣總裁,一個是自恃流量高的政治網紅,郭柯合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焦點,也讓國民黨冷眼旁觀猜猜兩人的底牌。

共享媒體討論度紅利應該是雙方的甜蜜期,然而經歷金門的仲夏夜後沒有多大進展,郭董大抵看穿柯文哲把自己當提款機的德行,除了那張政黨推薦籌碼外,民眾黨儼然一副買空賣空的操作,所以兩人合作自然也沒有具體下文,郭台銘遂成為單幹戶搞連署去了。

分道揚鑣後,國民黨的焦慮感逐漸升高,一方面是賴清德的民調呈現穩定的領先,相形之下侯友宜不擅國政的草包形象不斷發酵導致支持度持續下滑,期間柯文哲開始發揮招降納叛的策略挖國民黨牆角,眼看侯將淪為柯文哲棄保對象衝擊國民黨立委選情,致使國民黨高層才將藍白合回到政治議程的軌道上。

然而,侯友宜與柯文哲的合作註定要以失敗收場,主要因素有四。首先是雙方意識型態南轅北側,國民黨本質就是一個右統的保守主義政黨,而民眾黨根本就是一個毫無核心價值與論述能力的政黨,它之所以可以發展至今,全憑左右搖擺與到處收編累積的政治資本,合作交集除了「下架民進黨」外幾無共識可言。

其次,為了擺脫政治分贓的惡名或是建立利益的期許關係,雙方開始拋出什麼內閣制與聯合政府的議題,由於中央政府體制攸關國政方針的運作,藍白這種因人設事為政治權力臨時打造的拼裝車自然沒有正當性可言。若從最後整合破局,雙方人馬惡言相向的醜態看來,這些人有什麼資格說服選民組得起聯合政府,搞得起內閣制?倘若真有那麼一天,豈不是天天倒閣或案案杯葛?

再者,國民黨與民眾黨還必須鞏固自己的政黨票與區域立委席次。如果前面誰正誰副都搞不定,連個民調誤差範圍都各自表述,那麼立委席次又該如何分配取捨?朱立倫想要席次最大化做個實權主席,柯文哲又何嘗不是想要見縫插針,擴展自己的地盤?

最後,直到最後一刻,雙方還要把爾虞我詐這個套路演得淋漓盡致,上演互相卡位爭鬥的劇碼。柯文哲找郭台銘擺明就是想要框侯友宜,因為阿北上一次與國民黨協商吃了馬英九的大虧,他也深知郭台銘與朱立倫的宿怨,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聯合郭台銘鬥爭侯友宜就是柯文哲當天的想法,郭在會場竟放起了整合與登記倒數計時鍾,此舉就是要將責任轉嫁到國民黨身上。

然而侯友宜豈是單純的政治小白,在回絕三人會談後,於會場當場念起柯文哲的私訊,並且把郭柯兩人最不願意見到的馬英九與朱立倫請到現場,這不是擺明給了對手回馬槍並使出了殺手鐧?事態發展到這般田地還有什麼轉圜餘地呢?

這群人把總統大選搞成難看的肥皂劇,表面上說了一副救國救民的廢話,骨子裡使得就是爭權奪利的爛梗,簡直開了民主政治最大的笑話。藍白合的過程與結果,剛好驗證了馬克思的名言:「歷史總是在重複自己,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