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地理與政治、歷史等因素,自 1949 年以來,可以說一直處於戰備狀況。因長期實施 徵兵制,使大部分成年男子有服兵役經驗,再加上平時的民防及救難組織,防空演習、高中 和大學軍訓課,高中生實彈射擊體驗等。從形式上來看,台灣的全民國防準備很充實。
再加上對岸「不排除以武力統一中國」的口號也喊了幾十年,幾次台灣危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收場。所以在烏俄戰爭爆發及美國眾議長訪台、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演習等事件後,許多國外媒體來台採訪,原以為會感受到台灣社會緊張備戰的氛圍,結果預想卻與實際頗有距離。社會一片昇平,也看不到不同以往的戰備動員。
不可否認,烏俄戰爭和中共軍演,確實帶動民間對於國防事務的關心度,民間團體推出軍事與應變課程,社會大眾的參與度也增加不少,其中尤其是射擊訓練最具指標性。槍枝在民間屬於管制品,社會大眾很少有機會體驗實彈射擊,但因台灣一直以來是玩具槍(空氣槍)的重要產地,生存遊戲也是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在全民國防的意識下,使用玩具槍作為射擊體驗與訓練的器材是僅次於真槍的最好選擇。
來訪的國外媒體在找不到社會呈現的緊張氣氛,最後常以民眾參與射擊活動的人數是否增加,作為台灣民眾是否決心備戰的指標之一。
但如果僅以此為作為全民備戰的指標,恐怕會流於浮面且過度簡化。當戰爭已進入高科技化的時代,所謂的全民國防,應當不只「全民皆(步)兵」這個概念。一來在戰事發生時,大部分老百姓極不可能具備操作高科技武器的專業,也不可能事先給予訓練,二來即便社會大眾普遍接受過射擊訓練,也很難在戰場上面對使用飛彈或無人機等遠距攻擊武器的敵人。
但是作為推動全民國防的敲門磚,這卻是很好的方法。筆者在中華民國玩具槍協會擔任總幹事時,曾為全民國防寫下一句標語,「全民國防,從感受槍的重量開始!」,目前仍印在在玩具槍協會的展示中心牆上。這句話的重點在「開始」,社會承平已久,要一般大眾建立正確的軍事知識,甚或要完成一定程度的防衛基本訓練,都不會是一個簡易的過程。
射擊對初接觸的民眾而言,是一種刺激且新鮮的體驗。民眾第一次握著沉甸甸的步槍,接下來才會感覺到「槍原來這麼重!」也才會理解,在第一線保衛國家的職業軍人們,肩上的負擔其實不輕,老百姓應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支援。
接下來的認知則是,自我防衛的能力,其實要相當程度的條件要求,例如對體力的要求、對團隊紀律的要求、面對危險時應具備的勇氣,以及處理緊急狀況所需的專業技能等。手中拿著與真槍約略等重的玩具槍或訓訓練槍,完成有系統的訓練,對於當過兵的人來說,是喚回肌肉記憶,對於一般大眾,則是預先教育,戰爭並非絕不可能發生,要避免驚慌失措。
台灣的政治處境很特別,執政者一方面要厚植備戰實力,除了有實際必要性,也要符合盟國期待。另一方面,又不能給社會帶來可能發生戰爭的不安感,不然就會遭政敵抨擊,被說成是破壞兩岸和平。例如最近國防部想修訂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立刻被反對黨猛烈攻擊,不得不緩議。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官方推動全民國防很容易流於形式化。例如政府早在 2005 年就制訂全 民國防教育法,各部會都須配合國防部主導的全民國防計畫。但歷年這些計畫多僅以在學生為對象,且內容多偏重短期或是輕鬆的純體驗行程。例如國防部各軍種舉辦的戰鬥營,都是 一日內的學生參觀體驗行程。1970 年代,救國團舉辦的寒暑假「自強活動」,戰鬥營一直是最受青年學子歡迎的項目, 參加營隊的同學,在害怕與咒罵聲中完成四到五天的課程,卻往往在離別依依後建立持續多 年的友情。現代人們較多機會在健身房裡流汗,在高山或海邊從事冒險活動,反需較少機會 接受參與軍事類的營隊活動。現在全民國防有重新受到重視的傾向,也許是一個新的轉機。
由民間業者或團體,從技訓、運動甚至觀光休閒等角度切入,反而較能達到推動全民國防的成效。至於政府方面,則可以在場地和專業教官等民間可能欠缺的部分提供協助。結合民間團體、企業的創意,也許能讓成人版的「自強活動」也興盛起來。從玩具槍擊出的 第一發 BB 彈開始,現在等著政府和民間共同踏出這第二步。當愈來愈多國民透過體力、團隊的訓練,鍛鍊出緊急時足以冷靜應變,保護自己也保護旁人所需的心智與體魄。全民國防也才不再流於形式與口號。
(作者:張柏勳,曾任中華民國玩具槍協會總幹事、報社記者,目前從事全民國防相關事業,本文不代表《前進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