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新頭殼》(NewTalk)2021.11.29)
針對今年底12月18日即將舉行的四項政策公民投票,台灣各黨派與各種社團幾乎總動員,也許也剛好碰上各個政黨必須因應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展開的初選與佈局,因此這幾天也漸漸發展為全國性選舉的味道,各方領軍者紛紛大聲疾呼己方訴求,不只在中選會舉辦的電視辯論場上唇槍舌劍,各方也在各自舉辦的說明會上隔空開火,企圖打動選民對於四項政策投下選票。對於這四項公投案的內容,不論同意或是不同意,原本應該是理性辯論與政策優劣的完整展現,但很遺憾的卻有公投領銜人再度出現以「人身安全」、「危害對方性命」的言語威脅不同立場者。原本一位高級知識份子的形象突然搖身一變,流氓地痞上身,害得不少人要去眼鏡行重新配鏡了。
台灣政治學界一提到公民投票,學者專家們都很喜歡借鑑瑞士,因為從1848年開始,瑞士就開始有公民投票的形式,而到了20世紀初開始,瑞士頻繁舉辦公投案,變成家常便飯。事實上瑞士最新一次的公民投票就在幾小時前結果出爐,以62.01% 通過支持政府的COVID-19修正版防疫法律,而且這是今(2021)年第二次針對瑞士政府執行立法通過的COVID-19防疫法律所進行的公民投票(複決),上一次是六月份,也是正方支持法律者勝出。11月份這次的COVID-19防疫法律公民投票其主要爭點在於強制要求人民進入餐廳、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必須出示COVID-19相關檢疫的健康證明。
一般來說,瑞士的公民投票一年舉行四次,而且基本上不與大選合併,一次僅三到五個題目,而且每個議題都有至少六個月時間討論。儘管有學者曾在2010年代初期觀察到,當年有些公投議題已經排到25年後了,但是公民投票與選舉,早已經變成瑞士人民生活常態的一部分,雖然依法有些張貼海報,提醒選民們即將到來的公投議題,對於有急迫性的政策或法律爭議也會有提早排進下一季的公民投票時程,但終究是基於理性的討論與協調,即使有再大的立場差異,也都是會透過不同場次的公聽會、媒體安排的節目受訪與討論,甚至辯論會來影響選民,最終投下公投票。
就以前面提到的今年第二次針對COVID-19修正版防疫法律的公投來說,反對方基於爭取對人民隱私權的保護,不希望進入公共場所要出示PCR檢驗結果等檢康證明,在主要城市連續發動數場大型抗爭示威活動,甚至造成與警方的衝突,但最終公投的投票結果反方仍只獲得39%的選票,激情敗給了理性。
其實終歸就是一句話,多數瑞士人民大概都知道,激情與謾罵,詛咒別人的家人、威脅對方生命安全,通常是達不到促成公民投票的效果的。容許我就姑且稱這大多數的瑞士人民是「公投紳士」吧!從19世紀末以來,一年四季公投如常的瑞士社會,已然證明不需要用太多激情表演來吸引選票。畢竟討論與爭執,再怎樣積極想要公民投票表決的標的是「事」,也就是重大政策或法律條文本身的內容量良莠,而不是針對個人,甚至是惡言針對對方的親人。若一直高舉「科學」、以留學海外名校為傲的公投領銜人,卻忘了不論自然科學與或社會科學的前提都是理性,對事不對人。出來行走學術界與政壇的,不論學歷高低、家境富裕與否,這一點格調總要有,我相信,作為「人」,在品格這一方面的要求,瑞士社會跟台灣社會相去不遠。